三、建议改进策略
(一)编配符合儿歌特点的伴奏
在伴奏音型方面:儿童歌曲篇幅短小、结构简单,织体编配因以简洁为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编配伴奏音型,如柱式和弦用来表现节奏性强的作品;分解和弦表现抒情性、叙事风格的作品;节奏欢快的歌曲则采用左手快速分解和弦跑动或半分解和弦来表现。作品《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一首既抒情又具有号召力的进行曲,2/4拍,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教师在歌曲编配上可以选择左手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交替的演奏形式去表现(见谱例2)。
在和弦进行方面:纵观中小学音乐教材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儿童歌曲多为一段体或两段体结构,其节奏较为规律、旋律线条清晰。教师编配时需避免复杂的和弦进行,特别是和弦外音的过多使用。做到去繁就简,选用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结构清晰的简单和弦进行。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歌曲《采菱》,该歌曲为非方整型的五句体单段体结构。在和声编配上以正三和弦为主,第五句采用I—IV—V—I的平稳进行,最后落在dor上,以主和弦结束形成完满终止(见谱例3)。
可以得知,绝大多数的儿歌和弦进行都是Ⅰ—Ⅳ、Ⅰ—Ⅴ、Ⅳ—Ⅴ—Ⅰ等简单进行,教师在选择和弦时,需根据作品结构,调整选配方案。
谱例2
谱例3
(二)提升教师的钢琴演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人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觉系统建立的。它包括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的要素感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尤其重要。这要求教师在钢琴伴奏时充分关注学生的歌唱状态,并及时做出一些弹奏技巧上的调整。
儿童唱歌有音调高、声门窄、声带短、容易声带疲劳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嗓音特点调整演奏方式。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南小调,采用A徵五声调式,旋律以迂回的级进为主。教师在弹奏时可以将手指微微伸平,掌关节支撑好,以指腹触键的方式将力量均匀地沉入键中,根据歌曲中的情绪变化做力度(强弱)上的调整,展现细腻柔和的音响效果。与婉转悠扬的江南小调不同,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高亢悠长,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长调的特点。因主旋律发展中出现了上行四度mi-la、下行八度la-la等大跳进音程,歌曲演唱难度较高,教师在伴奏时需要突出右手旋律声部,指导学生找准音调、科学发声、避免“喊唱”行为。
(三)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大胆创新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思维从具象发展到抽象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等发展特征,与学生建立友好、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钢琴伴奏时,要和学生有眼神上的交流。眼神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可以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这要求教师要对钢琴键盘音位熟悉、弹奏区域把握准确,以便在课堂上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孩子,而不是盯着键盘。
其次,钢琴伴奏作为一种教辅手段,可以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师生互动、高效课堂。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士兵进行曲》,小学生可以手持奥尔夫小乐器,如沙锤、响铃、手鼓、三角铁等,根据教师的伴奏变化即兴地做出节奏、力度上的调整、感受乐曲中X0X0的节奏律动。教师还可以将钢琴伴奏与体态律动教学相结合,通过拍手、跺脚、捻指等动作把握节奏节拍。对于抒情性的作品欣赏,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作品《杜鹃圆舞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着道具“丝巾”,随着三拍子的音乐节奏舞动丝巾,感受旋律的起伏特点。这首作品虽然是以弱起小节开始的,但从节奏中仍能感受到三拍子连绵不绝的音乐特点。
总的来说,巧妙地将钢琴伴奏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钢琴伴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四、结束语
钢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教具之一。钢琴伴奏是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教学工具。合理、高效的钢琴伴奏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前提,要将钢琴伴奏在小学课堂中的效用发挥到极致,重视钢琴伴奏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学荣.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