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合理应用诗歌朗诵强化音乐节奏训练
模仿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通常会对朗朗上口的诗歌朗诵产生较强的兴趣,诗歌朗诵中的押韵感与音乐中的节奏感十分相似。由此,音乐教师备课时精选一些意境较强、节奏感鲜明的诗歌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并且通过个人朗读、小组分组朗读、以及诵读比赛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把控力度。这种节奏练习方式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能让学生获得较强的体验,容易产生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节奏练习中,实现节奏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丰富乐器应用种类,丰富节奏训练途径
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使用最多的乐器就是钢琴,钢琴的节奏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但单一的乐器使用也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同节奏的区别。多样化的乐器体验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更多的音乐技能。首先,在相同音乐的节奏练习中,可以借助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帮助学生体验其中的节奏,由此,学生才会对于任意节奏点的把握和领会做到深入体验。其次,教师可以用器乐设计一些简单的模打模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回忆着节拍跟着模打模唱,产生音乐节拍体验,如让多名学生即兴演奏一段节奏,再让其他学生单纯的使用乐器进行模仿,也可以分小组进行展示,这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且学生的反应能力、参与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得以提升。
(七)借助生活中常见音乐形式训练节奏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生活的周围也存在一些音乐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早上的公鸡啼鸣、黎明时分各种小鸟的叫声、冬季大雪中走路的咔咔声、下雨时,雨打窗户发出的滴答声等等。在音乐教学中,将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艺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感。如在音符学习中,教师则可以将大自然中常见的流水哗哗声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找出与所学音符相似的自然声音,这对于小学生节奏感意识的初步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音乐的开端,做好小学音乐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音乐知识,且借助音乐来放松自己平时学习的紧张状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耳朵,让他们发现自己身边的节奏,并把听到的节奏表现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有些学生会模仿自己家中的闹铃的节奏、有些学生会模仿高跟鞋走路的节奏、还有些学生模仿奶奶拄着拐杖走路时的节奏,这些都能够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也能够利用生活化的特点展现出音乐的节奏感,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是与我们形影不离的节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此保证节奏训练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而节奏训练又是音乐训练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心理和兴趣需求,对学生的节奏和音乐感知进行系统的培养,借助多种乐器开展练习活动,为学生音乐节奏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莉容.动起来的音乐课堂——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4):132.
[2]王薇.让音乐拨动心弦——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童声合唱教学[J].北方音乐,2020(3):142-143.
[3]李丽佳.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与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20(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