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器乐学习由易渐难,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器乐的好奇心的减退,很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渐渐退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帮助学生维持对进一步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信心。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说:“如学生愿意学,那么你就用不到使用‘学得好’有奖的办法。教师应当用正常的教学关系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音乐本身给师生带来的巨大享受。学生在班级中具有合作的热情,也有竞争的意识,而竞争的背后就是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给予评价尤为重要。
3.改进教学措施,注重器乐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招聘的大多还是钢琴和声乐专业的教师。如何解决器乐教师的缺乏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强化“共享”概念,共创合作梯队。“共享”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师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毫无保留地交换理念和方法,展现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们共同交流、共同成长可以极大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增加教师团队的培训机会,同时实行“以老带新”的教师互学模式,还要积极举办各类教师器乐展演,强化教师队伍。一般学校都有各种不同的学生社团,教师也会组建相应不同的社团,例如,陶笛团、口琴团等。教师们组建乐团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作用。
其次,通过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很多教师提出课时不够的问题。音乐教材多以歌曲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勉强学会唱歌,没有时间学习器乐。所以器乐课教学要想合理完善课程设置,笔者建议每周增设一节器乐课,以便学生学习。
最后,要注重教学方法,内容倡导民族性和多元化相结合。“埃利奥特”指出,如果音乐本身是多元的,那么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也应该是多元的。调查结果显示,授课方法单一仍是器乐教学中的弊端,任何授课方式都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授课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可以通过以优带弱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这不仅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将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以平等的态度欣赏不同的音乐。
4.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科技力量
学校教学要充分利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器乐教学实践,达到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合唱视频就曾在网络上被疯狂地转发。
利用“大数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订学习计划。这看似与教学无关,但如果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会发现“大数据”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调查显示,传统器乐教学还是秉承“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后作业也是布置强制性的乐曲曲目,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有兴趣的学生变得没有兴趣,让学得不好的学生变得更没有自信。“大数据”思维下的日常教学,需要做好每个学生的数据收集,记录每节课学生的表现和考试情况,利用小程序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按需求布置作业。例如,音乐课堂的作业布置,对于器乐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创新性作业,在原有曲目中加入自己的改编内容;器乐基础差的同学可布置一些基础练习,再根据练习的重点挑选相对应的练习曲目,曲目可以多一些,便于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还可以缓解课业的压力,这种教学思维适用于各科日常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马达.20 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