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基于实证的合唱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王婷婷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1-03

  2.1.2 唱法的训练。一是呼吸,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在平时的演唱教学中,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控制气息等现象,要设法采用他们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做一做打哈欠、闻花等生活中的动作。学会科学的吸气后,还要让学生练习掌握气息应该如何保持和控制,如在教学苏少版一上第五单元《小树叶》时,老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几片轻软的树叶带到课堂,引导学生:怎样通过气息的控制使树叶在空中飘的时间更长?并让学生试吹,体验用匀速、轻柔的力量吹,树叶会飘的更持久。并基于此指导学生总结控制气息的方法。长久的训练,一定会让学生在演唱时声音逐渐变得稳定、灵活、有弹性。

  二是发声,发声是歌唱的基础。课堂上很多学生唱歌时为了声音“响亮”会“喊叫”,这是由于学生在用胸声来喊唱,长此以往会破会学生的嗓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变“谁唱得响就是唱得好”的错误观点,要培养学生使用头声区唱歌的正确方法。可以通过模拟“说悄悄话”体会气息的“轻声”,模仿蚊子鸣叫达到声带振动与共鸣相配合的效果。老师也可以示范“胸声”与“头声”的方法唱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感受两种音色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头声”更动听,演唱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三是音乐听力训练,在低年级段老师就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听音高、听强弱、听音色、听速度、听风格。例如:教材中一年级有一课《大鼓和小鼓》,在本课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利用大鼓小鼓敲击时音高低的区别,来让学生发现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钢琴为演奏不同旋律的音乐片断,指导孩子根据不同旋律展开联想,并用动作来表现。当弹奏到轻松活泼的高音旋律时,表演小蝴蝶、小兔子、小鸟等小动物的形象;当弹奏缓慢沉重的低音旋律时,则模仿大象、老虎、狮子等大型动物的形象。诸如此类在音乐课上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听力。

  2.2 中高年级合唱的初级训练阶段

  2.2.1 轮唱过渡,奠定基础。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应该着手训练学生演唱合唱歌曲。首先,从较为简单的轮唱开始联系,并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训练。轮唱是合唱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一组开始唱几拍后第二组加入唱同一旋律。例如: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美丽的黄昏》是一首三部轮唱曲。课上将学生分成三组,隔两小节进入一组,三个声部此起彼伏,前呼后应。在轮唱时,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三个声部的音量要保持一致。切忌不能某一个声部声音过大,盖过其他声部。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其他声部,但有不能受其他声部的干扰。不能抢拍,赶超速度。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基础。

  2.2.2 二声部合唱训练。大多学生都认为低声部比高声部要容易的多,这是因为高声部的发音位置较高,音色显得明亮,而低声部的发音位置较低,音色就显得比较厚重。因此,在演唱时低声部很容易手动高声部的干扰。为了避免高声部带跑低声部,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合唱歌曲时注意两个声部都要听。老师范唱时,要特别范唱低声部的旋律。在学唱环节,可以先教学生唱低声部的旋律,先把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熟练后再学习高声部的旋律,然后进行声部的合成练习。另外,在划分各声部小组时,可将低声部人数加多一些,可以比高声部多四分之一的人数。

  2.2.3 乐器辅助,把握歌声部的旋律。学生在初步学习歌曲的合唱时,还不适应这种歌唱形式,容易“跑调”。学生唱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这时就可以用乐器来辅助自己把握音准。例如: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鸟儿多美丽》是一首完整的合唱歌曲。C 大调,歌曲柔和亲切,两声部由三度关系进行,节奏简单,适合用于竖笛演奏。在对这首歌进行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加入竖笛辅助。

  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理念。课堂合唱的实施者就是群体学生,合唱是需要相互合作交流的群体音乐活动。我们还需要在此方面不断的探究,还学生一愉快美妙的艺术殿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