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低年段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扬州市育才小学 高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0-04-07

  摘 要:作为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低年段的班级授课中进行合唱教学探究,需观照三点:一是立足年段,设定重点;二是结合方法,科学训练;巧用教材,提升能力。

  关键词:合唱教学 年段 方法 教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合唱教学对学生声音的统一度、音准和节奏的掌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班级中实施合唱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合唱教学成为很多音乐教师的难题。

  而合唱教学是很有必要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从精英教育回归普及性教育的。小学每周两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是班级实施合唱教学的有效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快乐地、易学易练的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多声部练习,能够有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一些合唱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立足课堂,我们在低年段的班级授课中进行了合唱启蒙教学探究。

  一、立足年段,设定重点

  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合唱教学主要从三年级开始涉及,到了四年级,合唱教学的内容数量变多,难度加大。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练习,学生要掌握确实有难度。因此,很有必要在低年级时就对学生进行合唱知识与技能的渗透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我们将低年级的合唱教学重点分别设定为:一年级,强化学生音准的建立和音色的统一,通过节奏声势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初步建立多声部和声的感觉;二年级,通过简短的节奏填充、伴唱形式的歌唱练习,让学生体验二声部的和声感觉,能进行初步的合唱

  有了低级段的铺垫性训练,中高级段的合唱训练重点就可以从对学生音高的准确度、声音的优美度、声部的和谐度逐步过渡到对学生演唱情感性、表现力的要求。

  二、结合方法,科学训练

  合唱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咬字发音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教学中,要达到要求难度更大。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结合方法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

  (一)姿势的训练

  良好的唱歌姿势能带给学生积极与放松的唱歌状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正确的唱歌姿势:站立时,两脚相对分开,重心均匀地分散于脚掌和足跟,感受到地板的支撑;肩膀打开放松,做到松而不懈,累而不僵;端坐时,身体的状态要求与站立时一致,后背不要靠在椅背上,身体与地面成双L型。

  (二)呼吸的训练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呼吸是歌唱技巧的基础,影响着演唱的音高、音量与音长。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呼吸的方法。

  如体会叹气之前的呼吸,可以让他们想象闻花香、吹蜡烛、吹热汤时的呼吸力度;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气球,让自己的身体慢慢圆起来等。而且,呼吸训练要与发声训练结合进行,让学生体会呼吸与音色、音量的关系,能根据不同的声音要求自如呼吸。

  (三)音准的训练

  音准是合唱教学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准,需观照以下两点:一是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柯尔文手势的变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区分不同的音高,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二是进行音准基础训练。就音准基础训练来讲,首先,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层次由易到难,逐步进入。如一年级可以进行“横的音准”(旋律音准)的训练;二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纵的音准”(和声音准)的训练。其次,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教学,选择其中典型的旋律进行唱谱或模唱,逐课强化音高和音准。再次,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学中要将乐器弹奏和教师示范等方式有效融合起来,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多对比、多模唱,带领学生唱准音高。

  (四)音色的训练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