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了,音乐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发联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在快乐的音乐课堂提高审美、合作、创造等能力,在愉悦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关键词:音乐课堂;引导参与;互动创造;快乐学习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除了在课堂中教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的基础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注重文化视野上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老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反应。”然而,不少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授,采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方式,只是教学生“学会音乐”,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不愿展示自己,更不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方法才能吸引学生,为学生搭建怎样的音乐学习平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中,使师生、生生更好地互动起来。
一、引导参与 快乐欣赏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其主要教学要求就是“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听了一遍乐曲后往往提出一问题:“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学生选择了答案后再听一遍乐曲,草草结束教学。这样的教学孩子们的反应往往是一片茫然,心不在焉,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谈何快乐?欣赏教学中要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音乐欣赏过程就是孩子们快乐参与的过程。
1.说一说
音乐是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的,为人们的不同想像与联想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音乐教学和学习中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欣赏乐曲之前,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专注聆听音乐。如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欣赏曲《铁匠波尔卡》轻快活泼表现了铁匠们在火光下快乐劳动的情景。在欣赏前,我很神秘地跟学生说:“老师喜欢旅游,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镇上发现一个店铺。店铺里的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工作时发出了很有趣的声音。请大家听一听这个声音,猜一猜这些工人是干什么的?”然后播放《铁匠波尔卡》的引子部分。这时孩子们已经被我神秘的表情及话语吸引了,非常专注地聆听着。听完后我又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表达自己感受与理解。有的孩子说:“这是敲石头的声音,是不是工人在石头上做雕刻?”有的说:“不对,我听好像是敲三角铁的声音,是不是个乐队啊?”还有的说:“好像在敲打什么金属的东西,叮叮当当的。”……尽管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孩子争论起来,但是这足以说明,孩子已经参与到了音乐里并开始思考。教师启发、引导性的语言很重要,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交流”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参与,把自己的感受都说出来,畅所欲言。
2.唱一唱
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不会很完美,更别说去表现乐曲的情感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主题旋律配上合适的歌词,并唱一唱,加深对主题旋律的印象与理解。如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唱游森林》中《狮王进行曲》的主题旋律表现了狮王威风凛凛的形态和坚实的步伐。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形象,在主题旋律中我们配上了词“我是狮子,森林之王,我的叫声吼吼吼;小动物们不要害怕,我们都是好朋友。”学生学会唱词的同时也熟悉了主题旋律,在完整欣赏乐曲时,学生很快就能听出主题旋律,而且跟音乐唱了起来。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音乐作品形象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习惯。
3.演一演
音乐是表演艺术,人们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满足自己的音乐表现需求。在教材中有许多好听的音乐作品:如《青蛙合唱队》《口哨与小狗》《龟兔赛跑》等等都具有情节性与故事性。在欣赏完乐曲后,教师给学生创造表演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及满足自己的音乐表现需求,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激发他们欣赏音乐兴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如欣赏《狮王进行曲》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声中进行情景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认真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跟着音乐的节拍或走、或跳、或舞、或唱非常专注,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