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 音乐以其人文性、艺术性等特点, 成为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的基本课程。本文对当前歌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 探讨歌唱教学的有效途径, 为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 音乐; 歌唱教学; 有效途径
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种集体性、艺术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具有普遍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其感受音乐具有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当前,小学歌唱教学质量并不高,教师对合唱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亟待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当前歌唱教学现状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合唱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教学效果存在直接联系。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并在工作中加强对合唱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提高合唱教学效果,使其发挥作用。然而,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学生成绩,合唱无法以卷面分数呈现,导致合唱被忽视。对于合唱教学而言,很多教师都是带领学生反复唱几首歌,向学生灌输音符、节拍等音乐知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合唱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合唱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高,需要学生把握好每个音节,小学生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对合唱存在畏惧心理,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二、歌唱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创建情境,利用乐器
情境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设置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 提高合唱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苗家儿童庆丰收》时,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儿童参与丰收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画面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合”是整个合唱中难度最高的环节,我们常常发现,分声部唱得很好,一合起来就混乱。对此,教师可以演奏学生熟悉的乐器,训练学生的辨音能力。如在《田野在召唤》教学中,对于其中的低声部,教师可以运用小提琴演奏,与高声部音乐进行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声部之间的差别,一边演奏,一边引导学生合唱,使学生尽快确定音准,轻松完成合唱。
2. 分析内涵,渗透生活
艺术的精髓源于内心,而非技术,只有充分地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合唱教育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烦躁情绪,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内容,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意境,将声音与画面灵活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如教学《月亮月光光》这首歌时,先让学生想象宁静的夜晚,深入感受作者传递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然后让学生合唱, 增强合唱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提供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舞蹈相结合。如在《小动物告别会》合唱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特点编排不同动物的走路动作,将合唱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 多样练唱,控制难度
起初,小学生对于合唱的把握不够灵活,难以接受二声部,如若一直重复练习,会增加学生的枯燥感。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二人及师生等不同的练唱方式。如果一首新歌由两个声部构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两首歌进行教学,然后再整合,降低学生的合唱难度。这种方式能够使二声部接受难度更低,突破学生的困境,学生进入合唱后听到不同的音色效果,会逐渐增强自信心。曲调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在合唱时,学生之所以感到二声部难,主要是第一声部已经进入学生思维。为此,要想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可以尝试将两个声部的顺序调换,使学生更好地唱好合唱。日常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教师可以用琴伴奏,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引导,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合唱教学难度应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在声部配合中,将学生感觉困难的声部变为同度,适度降低合唱难度,逐步增加难度,学生能够保持放松的心情练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合唱与生活、舞蹈等相结合, 消除学生对合唱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练唱训练,控制好合唱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技巧,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