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 是贯彻音乐教育思想,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唱歌教学是极为重要且值得实践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 在唱歌教学中, 要注意体现和落实音乐要素的要求, 以提升教学内涵及学生音乐素养。现就以上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音乐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由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注意体现音乐要素
在唱歌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音乐要素的表现, 并体现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 以优化唱歌教学, 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 课前导入, 初探要素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授歌曲的情境中, 提高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 是教师进行上课前的身势律动、新课导入的目的, 也为学唱歌曲做好情绪准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故事导入、图画导入等。例如, 新授人教版二年级歌曲《理发师》时,笔者安排了音乐律动“我来问, 你来答”, 按照歌曲节奏设置问题, 让学生模仿笔者的节奏回答问题。笔者还在导入设计中穿插了多种基本节奏型游戏活动, 让学生通过游戏, 在与教师的对话互动中, 复习已学习的节奏知识, 再逐渐提高学习难度, 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更顺理成章了。再如, 人教版四年级歌曲《山谷静悄悄》是一首力度变化表现十分明显的歌曲。在歌曲导入环节, 笔者播放了春风、打雷等音响, 请学生感受音的强弱力度变化, 说一说感受。再运用乐曲《野蜂飞舞》片段, 表现蜜蜂飞行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的声音变化, 引出音的力度变化。让学生通过聆听、参与音乐活动, 加深对力度的印象, 同时也激发了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演唱歌曲时, 自然地运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歌曲做了铺垫。
(二) 了解歌曲, 感受要素
了解歌曲要知道歌曲的背景年代、音乐情绪、节拍、调式等, 体现基本音乐要素的要求。而聆听歌曲时, 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想想听到了什么, 歌曲又表达了什么, 感受音乐的情绪, 使学生逐步熟悉歌曲, 提高基本的音乐鉴赏力。低年级学习的歌曲比较简单, 比如《小白船》。教师可以用轻柔的声音范唱歌曲, 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随着音乐摇晃身体、画旋律线, 让学生体会节拍速度、强弱和音乐情绪。而对于较复杂的歌曲, 比如《大树桩你有几岁》, 谱面很复杂, 而且中间夹杂着很多的音乐记号。教师可以在出示谱面后, 让学生聆听歌曲, 说一说听到、看到哪些音乐信息, 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歌曲的拍子、乐段、音乐情绪, 发现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等。对于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歌曲, 教师可以着重对节奏和强弱拍进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比划指挥图式, 根据强弱拍做不同的身势动作, 这样能为学生在演唱时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律感打下基础。
(三) 学习歌曲, 深化要素
深化要素重在分析和指导, 帮助学生“有意” 学习, 其中特别要加强“三个分析”。
1. 分析速度。
歌曲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慢程度。为了准确表达歌曲所要表现的感情, 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演唱。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聆听、体验不同速度对比的演唱,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例如: 人教版教材歌曲《哦, 十分钟》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教学时, 笔者先以较慢、平缓的速度演唱了歌曲第一段, 学生纷纷面露疑惑, 说感觉一点也不像他们的下课十分钟。而后让学生加快速度, 以欢快的语气演唱第一段, 学生在演唱中自然表现出高兴、激动的情绪,一切尽在不言中。由此, 师生共同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是这短短的下课十分钟, 是轻松、有趣的休息时光。
2. 分析节奏。
一首作品中, 最能体现作者个性气质和情感的就是节奏, 让学生认识歌曲节奏特点是深化音乐要素的重要方面。在小学中高年级歌曲中, 不同时值的附点音符节奏出现较多, 这就加大了学习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再用划拍、身势律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感。比如人教版四年级歌曲《田野在召唤》中, 出现了重音记号、换气记号、顿音记号、附点节奏等难点。在教唱过程中, 笔者利用沙锤、碰铃等小乐器, 分组让学生为歌曲敲打节奏并引导学生轻声演唱, 将难点巧妙地融入到歌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