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童声歌唱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两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各类艺术比赛中可以看出,各学校的音乐教师及学生家长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同时也反映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就童声独唱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有些教师的指导方法不正确。有些教师采用训练成人歌唱发声的方法来训练儿童,导致个别儿童错误地模仿,压住喉头,发出“嗷嗷”的声音,完全失去了童声特有的清澈美。事实证明,用成人歌唱发声的概念和方法来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尤其是指导男童的歌唱发声,是不科学的,也不会获得明显效果的。
第二,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少专职音乐教师,学生只能完全凭着先天的嗓子在“喊唱”,乍时听还觉“明亮”,但缺乏持久性,有些学生一首歌还没唱完,便声嘶力竭了。
第三,有些学生的方言太重,由于语言不规范,使他们优美的声音逊色了许多。因此,用普通话来唱歌,应该成为各学校学生的基础。
第四,许多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常出现音不准、节拍不准、情绪处理不得当、缺乏艺术性等现象。
二、学校童声歌唱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儿童歌唱应采取科学的、具体的指导方法。
儿童发声与成人发声在生理上有很大区别,其气息浅,声音稚嫩,音量弱小,声音控制能力较差。针对儿童的生理原因,教师采用振动负荷轻的头声发声较为合理。在轻声训练的基础上,统一用头腔共鸣占优势的混声训练,这是儿童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
科学的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第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将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第三,训练儿童歌唱发声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 开始的下行音阶,这是掌握头声发声要领的捷径。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并与语音学、生理学的某些问题相关。
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将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儿童歌唱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用纯净优美、轻松的歌声唱歌,让人感到他们一点也不费劲,显得轻松自如,并不过分地使用自己纤细的声带;另一种是学生歌唱时使劲喊叫,喉音和浑浊的声音掺杂在一起,尤其唱到高音时,用力喊叫,致使一些学生显露出痛苦的表情,脖子上的青筋也绷出来了,特别是男童。
正确的歌声应该是清澈干净、没有浑浊的声音;丰满优美而轻快的声音;从口腔前方发出的带有共鸣的声音;容易保持极弱(PP)的声音;响亮而有音量的声音。不正确的歌声是带有“气息声”与“嘶哑声”,像粗杂喊叫那样的声音;像“向喉头吞进去”,用力才能唱出来的声音;像“挤出来”那样贫弱且缺乏圆润的声音。
上面我们所说的正确的美好的声音,它的歌唱发声优点,除了人们听觉上的和谐优美之外,还表现在:虽然经过数小时的唱歌练习,身体和精神已感疲劳,但嗓子仍不觉疲劳,不至于因长时间练习而发不出声来。它可以根据需要唱出具有必要力度的优美声音,又可在同一音高上,唱出持续的极弱(PP)的声音。
2. 加强儿童的音乐基础素质培养
训练儿童在正确的气息下发出优美、清澈的声音固然重要,但是对儿童进行“节奏、节拍、音准、感情力度”等方面的素质训练,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和培养儿童准确把握“音高、节奏”完整地演唱旋律的前提下,还应使儿童尽量地从内心再现歌曲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歌曲的喜、怒、哀、乐。当然,儿童歌曲的政治性、思想性、生活性等气息,没有成人歌风那么浓。要想让童歌恰当地反映歌曲的内容,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精心地启发和指导学生,使儿童养成一种正确再现歌曲内容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歌唱素质。
3. 加强儿童歌唱的整体形象塑造
儿童歌唱的整体形象,除了“优美的声音”外,还应该有“纯正的语言,协调的外形表情”等。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普通话在歌唱中咬字吐字。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虽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但是标准化的语言还是普通话,只有用普通话来唱歌,才能和观众沟通,才能调动人们审美及欣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