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信息
您还未登陆,点击这里进行登陆操作;注册请点击这里

标题: 把音乐还给孩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解析
查看权限: 需要 [普通会员] 级别以上与扣除 1 点才能查看。
发布时间: 2019-02-03 23:21:00
信息简介: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让很多授课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欣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忧的是欣赏课到底要欣赏什么,怎样欣赏,该怎么做才能把一首很美的音乐作品不变味地呈现给孩子。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因为工作需要,2016年开学伊始,我对区属21所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摸底观察,授课教师中有专职也有兼职,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教学新人。在听了43节课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授课教师在没有任何通知和准备的情况下,大部分都选择上欣赏课,但在之前举办的素养大赛中却鲜有教师轻易尝试教授欣赏课。通过分析,我认为选择上欣赏课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欣赏课好上,可以规避一些教师不是很擅长的基本功展示;而选择不上欣赏课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欣赏课抓不住重点,教师不知道该讲什么,怎么讲。在所呈现的欣赏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欣赏课堂上,学生听不到音乐,听到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试想,音乐课堂若听不到音乐,那音乐从何谈起?音乐需要直接体验,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春江花月夜》与《二泉映月》。  二是欣赏教学的视角重视音乐形象的临摹,教师仿佛已经习惯了“望文生义”,急于用语言、图片解释音乐,而实际需要学习积累的是客观描述音乐的经验,充分了解音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三是重局部欣赏而轻整体欣赏,音乐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然而音乐更多地需要整体呈现,只有在整体中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交错与重叠。当音乐被不断分解,直至成为零散的符号时,音乐已面目全非,透过只言片语的符号,我们已很难寻找音乐的全貌。  四是重身体动作的参与而轻聆听的重复。身体在动,但内心未曾参与。看似一节又有打击乐器又有舞蹈的音乐课,学生对音乐究竟了解多少?此时,音乐犹如背景,与以恰当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音乐敏锐关注的初衷本末倒置。音乐欣赏离不开参与,参与才能引起关注,参与才能获得体验,但孰重孰轻一定要明确,音乐欣赏直指聆听。  二、“1+1≥30”欣赏教学模式  一次偶然,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看到一篇名为《完整而充分的聆听》的文章,对其中提到的“1+1≥30”欣赏教学模式产生了兴趣。  (一) 模式解析  “1”指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赏大于、等于30分钟;“1”指一支完整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完整乐曲的听赏大于、等于30分钟;“1”指一项音乐要素,一项又一项音乐要素的听赏大于、等于30分钟;“1”也指一个音乐活动,一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