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长记录评价
鉴于音乐课一周两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一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来个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
在高年级,我曾经尝试过这种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随笔,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本子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这样至少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动脑的机会。这种评价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音乐小天地。音乐教师也可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在其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自己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这方面的成绩。
(4) “网络交流”评价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我们音乐课的良好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基于此,我在部分班级试点,利用QQ群和家长们建立起了一座网络沟通的桥梁。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不仅会发布一些音乐上的小知识、小概念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理念,让家长慢慢的了解到音乐课其实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长线培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功课:还会将“娃娃音乐会”的影像资料和每阶段的“爬山能手”名单发布上去。当然,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我还会和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一段时间后,有的家长说:“我本来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而已,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要学!”
有的家长说:“我自己对音乐没什么兴趣,平时也不爱唱歌,没想到女儿倒成了文艺积极分子啦!”
还有的家长说:“看孩子平时沉默寡言的,我以为他什么都不行呢,没想到唱起歌来还蛮有模有样的呢!看来孩子还是有潜力的,我要多多鼓励他啊!”
通过网络交流,让家长看到孩子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学校和家长双方面的积极配合,让音乐课的评价有了新的突破!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或演奏一首乐曲,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方法。
(1)小小音乐会
学期末的评价我一改以往惯用的必唱歌曲、视唱、听音模唱等繁琐的考试形式,取而代之的视一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会。从编导、前台、后台到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班级还列出了节目表。老师要做的就是协助和辅导学生组织演出。这种音乐评价方式的推出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孩子们兴奋地进行自评、组评,产生各组工作人员和演员,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次期末评价成了一项社会活动,同学们自己组织排练,邀请嘉宾,甚至设计了请柬等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学到了书本上和音乐课上所没有的很多东西。这种音乐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了以音乐学科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低年级的同学还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根据这一特点,我将评价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向,让一些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到学期的评价中来。与班主任老师们联系,到期末时召开一次班会课,在班会课上表演各类节目,例如“我和妈妈一起演唱……”、“我和爸爸一起演奏……”等等。在这里,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智慧的火花在这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