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 李雅俊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1-17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推广。小学音乐讲授是培育小学生音乐观赏和审美本领的主要课程,而合唱讲授又是小学音乐讲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改工作中遭到更多正视。现今,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难题,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就现今大部分小学的讲授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期能对合唱讲授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合唱教学 有效性 路径研究

  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每一个合唱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各声部、各音色之间互相协调、融会,创造出良好的艺术结果。目前,在小学音乐演唱教学中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教师对合唱曲目教授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够,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提升。转变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摆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现今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合唱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性

  合唱这门艺术要求参加合唱的每个成员自身都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合唱授课难度要比普通音乐授课难度大。现今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很多不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任教师,通常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造成其认识不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将合唱和普通音乐教学混为一谈,对合唱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创新思想意识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很多音乐教师按部就班、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学,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合唱中气息教学为例,对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部之间需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音准对气息的运用控制也不尽相同。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鉴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上的不足,加之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教学过程往往采取单一的授课方法,千篇一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致使小学合唱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

  (三)部分合唱学员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积极性

  合唱是集体行为艺术形式,不仅要求学生唱准每一个音节,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演唱不同的声部,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合唱学生平时的训练强度比普通音乐学生大,训练水准的要求更加严格,造成很多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唱学习进程中,使得合唱教学效果不能有效提高。

  二、提升小学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新为主导,丰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授一首合唱曲目之前,可以先播放一些这首歌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主动产生自己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合唱曲目《虫儿飞》之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小虫子翩翩飞舞的图片或动画,在歌曲的伴奏下,让学生模拟虫儿飞翔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草地青青、虫儿飞飞的情境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训练打基础,注重配合,提高学生音乐基本功

  合唱的重点虽然在“合”字,但个人的演唱基础也十分重要,只有每个人都唱好了,合唱的整体效果才会好。科学的发声技巧是唱歌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把基础打牢,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技巧,才能够进行合唱歌曲的学习。每个人的天赋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天生嗓子好,有的人却五音不全。但无论好坏,只要因人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大部分学员都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一样能够使歌唱效果变得优美而悦耳。教师这时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唱歌姿态,如放松身体、调整呼吸,使呼吸变得流畅自然、气息从丹田而起、嘴巴和鼻孔同时吸气、咬字要清晰、做到字正腔圆等等,先让学生都能够唱好歌曲,为进而合唱打下基础。

  (三)以器乐做配合,相辅相成,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器乐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准、不同的音高,器乐演绎起来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器乐作为合唱教学的辅助手段,进一步提高合唱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对歌曲《茉莉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器乐演奏不同声部之间的曲调,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不同声部之间的音高和音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声部之间练习,掌握之后在进行合唱练习。通过有步骤有条理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