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琵琶乐谱

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吕绍恩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7-11
  此曲由吕绍恩创作于1960年,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乐曲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表现了1941年秋,在冀北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坨上,八路军五位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奋身跳下悬崖的悲壮场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壮举和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乐曲采用传统琵琶武曲的叙事体形式,首次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调及琵琶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乐曲在引子的低沉悲壮的号角声中开始,预示着一场悲剧性的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琵琶用坚定有力的扫拂轮给予支撑,多层次的模进回旋,犹如号角在山谷中回荡,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的气氛。
  接着,出现了进行曲风的新四军军歌片段的主题呈示,并以宽广、豪迈的广板音调加以强调,努力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日寇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副题是以机械的附点节奏与生硬音色组合的短促音调,以刻画日寇狰狞凶残的面目。
  在呈示了这两个主题之后,乐曲进入了展开部,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弦、频繁的模进转调、三连音的节奏音型,经过敌我主题的交织、冲突等,以描写战斗的残酷与激烈的程度。琵琶上则调动一切传统武曲的手法,如扫拂、夹扫、满轮等,甚至开创了大指按音、和弦按指法等一系列新的手法,竭尽全力加以表现。其丰满的音响织体,突破了传统武曲的模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激烈的战争过后,令人窒息的停顿,留下的画面是极其悲壮而惨烈的。琵琶在最低音区上,用长滚奏出了缓慢沉痛的曲调,“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现了人们对五壮士的沉痛悼念。
  紧接着在新的明亮的大调色彩调性上,琵琶在高音区用长轮奏出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继而转为用扫拂手法奏出的,波澜壮阔的颂歌,宽广、庄严而雄伟。
  最后,琵琶运用强烈的扫弦与满轮,把音乐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结束全曲。

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1)_原文件名:《琵琶曲选_(1949—1979)》-025.jpg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2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1)_原文件名:《琵琶曲选_(1949—1979)》-027.jpg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4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1)_原文件名:《琵琶曲选_(1949—1979)》-029.jpg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6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1)_原文件名:《琵琶曲选_(1949—1979)》-031.jpg狼牙山五壮士(简谱版)8
上一篇:欢乐的苗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