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歌声 动情演绎叙事性歌曲
作者:周斌 湘潭市雨湖区韶西逸夫学校
摘要:叙事性歌曲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歌曲。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音乐戏剧表演有着一定的意义。我在执教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选择恰当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场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歌唱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歌唱教学 叙事性歌曲
叙事性歌曲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歌曲。这类歌曲以叙述历史事件、人物或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民族风格浓郁,在艺术上有极强的个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戏剧性、浓缩性和地域性。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叙事歌曲,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结构。如何让生活在当下幸福的儿童能够通过歌声来再现当时战争年代的场景,如何让王二小这位英雄的伟岸形象在歌声中鲜活起来,这是教者思考的方向。通过反复的思索和实践,体会到通过运用音乐中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
一、 熟悉旋律是基础;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性歌曲,它以一个精心锤炼,富于概括力的曲调配以多段歌词,曲调优美动听,又略带悲凉的色彩,感情容量较大,充分寄托了人们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这样的歌曲让学生掌握旋律将是整堂课的基础:首先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让学生对故事有个整体映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这首歌曲的六个段落旋律都是一样的,而歌词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叙述;接着针对该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x x x |xx xx |x xx| x -|让学生通过模击来感受这种相对整齐、稳定而又具有推动感的节奏韵律,这也是本首乐曲的主题动机。最后借助秋风的声音“U”来哼唱六段旋律,通过在情境中反复的哼唱学生已经熟悉了旋律,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紧扣歌词是关键;
歌唱和其他音乐艺术最显着的区别是,它在形成乐音的同时还须形成语言,而歌词和乐音这两者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出的。为了能在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下,使歌词表达越清晰情感表达更流畅,教者认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歌词的含义,完全投入的演唱才能使歌声更加生动、感人。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学生熟悉旋律后,引导他们发现每一段歌词都表现了不同的故事场景,我们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歌声来表现这些场景。例如歌曲的第一段:“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段歌词描述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山村,引导学生想象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一头牛儿在悠闲地吃草,身边散落着一根牛鞭,它的主人哪儿去了?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感觉来唱出故事的开头,学生会说:“慢慢地,轻轻地,娓娓道来地开始。”此时在充分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创设的情中,学生已经在慢慢体会运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故事中的场景了。
三、 音乐要素是保证;
由于声乐这样“乐器”包含在人体内,而人的一切行动均由大脑发出,因此,声乐这项艺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支配,其一切技术动作均由意念控制完成。在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教者运用了音乐中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场景;
1、 歌曲中速度、力度的变化;
在前面学唱歌曲中学生已经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一段简单旋律下有六段不同的歌词,每一段歌唱都是在刻画不同的故事场景。教者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这个故事的不同场景。如在学生演唱完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第一段(宁静的)后,教师话锋一转,进入第三段落“二小被抓 暗藏危机”的范唱,学生通过对比来思考老师演唱的这一段和“我们”刚才演唱的那一段在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甚至个别乐句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故事场景的不同演唱时速度、力度也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2、 情绪带动音色的变化;
作为声乐的一部分――音色也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面带微笑有充分表演欲望时的演唱,其音色会有一种鲜亮度。因此,重视学生情绪的培养对音色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第五段落“二小牺牲 胜利悲壮”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何让学生以情带声地来表达歌曲的情绪是个重点。教师运用深感同受的体验来启发学生,当学生看到敌人残忍杀害二小的画面时,全场沉默了,教师问:“此时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站起来诉说“愤怒、悲伤、痛心……”当学生的情绪和故事里的情节引起共鸣时,教师又说:“是的,我和你们的心一样痛,但为什么二小的脸上却含着微笑?”引导孩子们思考更深层更复杂的情感体验,接着让学生情感饱满的来演唱这一段落,也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了。
四、 学生自主探究是发展;
在《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教学的艺术表现课时里,教师运用分组自主探究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了运用速度、力度甚至音色变化的歌声来表现同一旋律中不同歌词的演唱后,在接下来的第四、五段落的学习中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发表出自己认为恰当的演唱速度、力度和音色变化来表现故事场景的意见,并且通过实践“唱一唱”“演一演”在小指挥的手势引领下能自主地运用有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领者的角色,不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设计方案的好坏。要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领域的求异性。例如:在探究歌曲的高潮段落时,有一个组通过讨论认为“二小牺牲”是高潮段落,演唱时速度要放慢,情绪要饱满甚至有些激动,因而力度会加强;而另一个组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这一段落里演唱速度要放慢,力度也可以弱下来表现当时的哽咽和内心的悲痛。教师此时不需要做出任何评价,因为孩子们内心的感受都是丰富的,他们是在用他们纯真而童稚的情怀在演绎歌曲。
参考文献:
《 合唱训练学 》 作者:钱大维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 作者:曹 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国音乐教育》 2010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