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欣赏知识

音乐歌舞的狂欢盛宴——木卡姆

作者:邵凤丽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7-12

  高亢激越的刀郎木卡姆

  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河畔生活着一群衣着朴素,手拿卡龙琴、艾捷克、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的维吾尔族人,他们用粗犷、豪爽、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着最具原生态特色的地方歌舞—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是一种纯粹依靠本色嗓音,不使用任何技巧歌唱的木卡姆,这种歌唱方式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叫“吼喊”。在原始和野性的高亢旋律中,刀郎人从日出唱到日落,从远古唱到现在。

  “木卡姆是刀郎人的皇冠,没有木卡姆就等于没有生命。”历史上,刀郎人长期受到叶尔羌河水的围困,一困就是半年;当他们努力走出绿洲,迎接他们的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烈日、饥渴、死亡紧紧地逼迫着刀郎人。河的一岸是绿色的生命,另一岸是黄色的死亡;一只脚迈出甘泉园林,一只脚就踏进滔天沙漠。刀郎人就是这样在希望与死亡的不断挣扎中,世世代代顺着河流尽情歌唱。他们不断地歌唱,是为了涤清心中的苦闷;不停地欢跳,是为了驱散满身的疲惫,因此,他们的歌声中总是充斥着强烈的悲剧情感。

  刀郎木卡姆所有套曲都是由苍老的男声呼唤开始。大家一起跪在沙地上,所用的乐器都保持沉默,一点声响都没有。这时,一个沙哑的声音开始起调,那是一场“单人秀”。只见演唱者闭上眼睛,仰头向天,声音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径直向云端爬升、再爬升……连续12个呼唤后,才放声唱出:“情人啊,你是来把我瞧瞧,还是来把我烧烤?莫不是要让熄灭的情火,又在我心田里熊熊燃烧……”演唱者声嘶力竭,声调苍凉悠长,让人有一种遭受突如其来的撞击的感觉,怦然心动,而后潸然泪下。

  五彩斑斓的哈密木卡姆

  “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跟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二两二钱二分半。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老爷地上坐。”如果你没有亲耳听到这首《哪里来的骆驼客》,或者不了解哈密木卡姆,会认为他们唱的就是汉语。实际上,哈密木卡姆的唱词中不但掺杂着汉语,还有回鹘语、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是因为哈密古称“伊州”,以盛产哈密瓜闻名,是丝绸之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高原,南通塔里木盆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哈密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哈密木卡姆是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结构完整的大型维吾尔族音乐套曲,共有12套大型套曲,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哈密木卡姆的表演受到了汉、蒙等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哈密木卡姆的服饰高贵华丽,伴奏乐器也极具特色。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哈密艾捷克,它是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人的骄傲,在当地俗称“胡胡子”。这是一种弓弦乐器,共有9根弦,而其他地方的艾捷克通常只有两根弦;哈密艾捷克在两根主弦外还增加了7根共鸣弦,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清脆中还带有一丝哀伤,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回到久远的过去。

  哈密木卡姆的乐曲是由民间地方性民歌连接起来的,形式丰富,时而高昂粗犷,时而低沉悲凉,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如今在哈密,不管是在维吾尔族婚礼、大型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哈密木卡姆。按照维吾尔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演唱《出嫁歌》或者叫《送嫁歌》。人们欢快地打着手鼓,拉着艾捷克,欢歌热舞,通宵达旦。第二天举行婚礼时,还要再次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这次要由艺人专门演唱木卡姆《艾嗨约兰》中的9首曲子,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期望与祝福。

  维吾尔族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要日子,人们都盛装打扮,精心制作各种美味食物,一起聚在庭院、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欢歌笑语,一片热闹的景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