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前奏曲》 作于1848年,于1854年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指挥。“交响诗”这一体裁,正是李斯特首创的,而这部交响诗,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响诗中最着名的一部。
这部交响诗的标题,是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内容是:“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虽然本曲与原诗存在着内容上的联系,但李斯特和拉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响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乐曲的引子由两个拨弦和音开始,在C大调上由柔和的弦乐奏出,好象是在发问:“人生的旅程将是如何呢?”这就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子来源于主题,好象是在描写伟大而自豪的人类形象:人生是庄严、坚毅、伟大而又不平静的。
副部主题那丰满而又轻快的圆舞曲式旋律,是用来描写爱情的。这一主题温柔而真挚,代表着“每一个生命的曙光”。这是春天的信息,是人生美好的愿望和情思的真诚吐露。
发展部描写的是“生命的风暴”。生命之舟迎着狂风暴雨驶向光明的彼岸,暴风雨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命之舟顽强地与之搏斗。暴风雨终于逐渐平息下来,双簧管温柔地奏出平和的旋律,好象是在回忆爱情。
最后是主部主题再现, 音乐雄伟、壮丽、辉煌,好像是以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来迎接着未来。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里,将奏鸣曲和变奏曲式结构相结合,揭示出他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乐观主义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