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欣赏知识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贝多芬的交响曲


  交响音乐是贝多芬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曲。贝多芬的革命精神正是在交响曲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是一部大型的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它们不仅是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伟大文献。


  贝多芬认为交响曲是向人类致辞的理想手段,他的九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成为正在上升的民主艺术的颠峰。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的交响曲中的首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士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他所塑造的英雄生活在人民中间,把为人民争取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他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甚至牺牲了自己,直至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跨越了他所有的创作时代,成为理解贝多芬精神的最好文献。他的交响曲通俗易懂,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手法新颖,充满了力量和哲理。它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古往今来,贝多芬的交响曲给了众多聆听者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这不是抽象的睿智,这是输血,是理性无法理解的深奥的生命的奇迹。”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打开古典音乐之门最好的钥匙,也是了解古典音乐的必读文献。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么可以说你一生什么都没有听过。”


  ――恩格斯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作品介绍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西方古典音乐最负盛名的作品。它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真正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最高艺术境界。由于贝多芬将音乐刚开始那猛烈的三连音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这部交响曲又约定俗成地被称为《命运交响曲》。


  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它坚强的意志中汲取力量,也不知有多少人通过它步入古典音乐的神圣殿堂。不同肤色、不同血统、不同信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甚至互相为敌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喜欢这部交响曲。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敌对的双方在战争间歇期间,都在播放《命运交响曲》来鼓舞士气――战败的人们用《命运交响曲》来获取力量,战胜的人们用《命运交响曲》来欢庆胜利;人类灌注的第一张音乐唱片,就是《命运交响曲》;在无线广播发达的今天,有人作过统计,《命运交响曲》是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各种频段的广播层层覆盖,使它每时每刻都在天空回响,从不间断!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二创作期”(约1800-1814年)中代表性的作品。这时贝多芬经受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战胜了耳聋带给他的致命打击(贝多芬一度曾因为耳聋而写下遗嘱);掌握了最先进的写作技巧并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还曾一度和一位贵族小姐订婚……因此,“第二创作期”是贝多芬最高产的时期,也是最具英雄气概和新鲜创意的时期。这段创作期以《第三交响曲“英雄”》开端,到《第八交响曲》结束,涵盖了贝多芬的大部分杰作。


  《命运交响曲》是《英雄交响曲》所确立的英雄形象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在这里,紧张的戏剧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体现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情绪对置。从形式上说,它比《英雄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因此它成为贝多芬最受欢迎、在某些方面也是最有特点的作品。因此柏辽兹说:“这首最着名的交响曲无疑也是贝多芬不受任何外来的思想指导或支持、最自由地发挥其广泛的想象力的一首。”


  早在1805年,即在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酝酿《第五交响曲》的构思,但实际完成则花了他四年左右的辛勤劳动。《命运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演出。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具有强烈的节奏冲击:只由四个音符构成的庄严的、类似格言的音型,是所有交响曲中最短小、最有力、无疑也是最着名的动机。许多人对于它的印象可能来自改编过的轻音乐或电影片段,那么请注意这里原汁原味的声响和它各方面的效果:它的节奏甚至比旋律更重要;它轰鸣的音效造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最后一个音的延长加强了悲剧感和坚决性;它是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动机,它化为不同的面貌在整部交响曲中反复出现,有时阴暗且凶险,有时欢愉又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悲戚和低沉……比如,在第一乐章中它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正是它的节奏型贯穿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


  关于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了!”


  后来的人们对这个动机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个动机代表了残酷的命运,也有些人认为这个动机代表了对残酷命运的激烈反抗。


  这格言式的主题渗透了全部第一乐章。请注意这个动机反复中的微小变化,造成了一种没有结束的效果,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未获答复的问题……贝多芬就是用这个简短而富有内涵的动机,用他的天才构建出庞大复杂、内容深刻的交响曲,使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心理和生活经历来作丰富的想象。


  贝多芬的这个动机是如此摄人心魄,这在从前的音乐作品中从未有过。因此当作品首演时,一位着名的女歌手被巨大的声响和紧张的情绪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由这个动机引出的第一主题,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主题开始时,强调了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管乐紧张的和声、弦乐活跃的进行,造成了一种惊恐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在第一次的露面中就掀起了两次浪潮,一次比一次紧张,直到(1段00分47秒)圆号吹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形时,情绪才有所转换。


  紧接着于(1段00分50秒)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旋律。这支安谧温暖的旋律由弦乐首先奏出,圆号和长笛的两次回应,仿佛是主人公恬静心境的写照。但请仔细听,从这歌唱的旋律开始,命运那凶险的节奏型就潜伏在它的低声部,逐渐变得越来越坚决,使得第二主题流畅的进行开始带上了激动不安的色彩。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顶点的时候,(1段01分12秒)突然幻化出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它虽然也携带着命运的动机,但这明显是英雄性的形象,弦乐的抑扬顿挫和乐队坚强的重音都表明了这一点。这支英雄气概的主题在短暂的第一次露面后,在明朗的大调气氛中以果断而热烈的音响结束在命运的动机上。


  随后乐队又严格地将开始的音乐反复一遍,结束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也有的演奏版本为了求得更为紧凑的效果,删掉了呈示部的反复。


  在非常富有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1段03分04秒)由圆号宣告了乐章展开部的开始。音乐重新回到了第一主题那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这时命运的动机开始在各个乐器组上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也逐渐增大,十分活跃。后来在命运的压迫下发展出一个号角齐鸣的旋律(1段03分35秒),奋起和命运抗衡,用它一系列的二分音符将命运那活跃的速度和力度刹住。这时进入了一个微妙的阶段:音响从最响逐渐变到最轻,音乐充满了疲惫、压抑、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等复杂心情,甚至只剩下微弱的呼吸,仿佛在搏斗中丧失了力量,难以应战命运的一次次挑衅。但残酷的命运并不罢休,“敲门的动机”由圆号带了出来(1段04分27秒),以全乐队最大的音量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小号那尖锐的音色和整个乐队的力量,压迫得人们从心底泛出无名的惊恐和阵阵凉意,仿佛那凶恶的声响直接来自地狱。


  (1段04分40秒)开始了音乐的再现部。在音乐发展中,命运动机的反复突然被(1段04分51秒)开始的双簧管独奏打断。这一段旋律悠长而凄凉,颤抖而无奈,仿佛是发自肺腑的深深哀叹。然而命运连这点叹息的时间也不给,重新压迫了过来,甚至连(1段05分31秒)再现的第二主题昂扬的旋律也只是稍微阻挡了它一下。于是这种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在(1段06分17秒)开始的尾声中非但没有结束,反倒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由上至下的弦乐和由下至上的管乐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定音鼓的加入扩大了斗争的规模,最后,还是命运的势力占了上风,它用强烈的敲门动机结束了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


  第二乐章是一首辉煌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类复杂的感情世界,充满了贝多芬式的宁静与力量。整个乐章由两个主题轮流变奏构成。


  乐章刚开始的第一主题是贝多芬从民间歌曲改编而成的。它的气息宽广,步调安详,呈现出悠长的流动,再加上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使这支旋律显得格外充满热情。


  (2段00分55秒)开始的第二主题那英雄性的旋律,接近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进行曲和颂歌。它开始由木管用柔美的弱音吹出,但在进行中仿佛产生了一点疑问,但就是一瞬间,出现了一股坚强的意志,带领着它走出忧郁和动摇,转入灿烂的大调中。这时铜管乐器加入并发展成为全乐队的强奏。尽管它是三拍子,但其饱满的音响、带符点的节奏、号角齐鸣的形态,都使这个主题变成一支英雄的进行曲和雄伟的凯歌。


  (2段02分01秒)开始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显得安详而沉静。(2段02分52秒)开始第二主题的第一次变奏,与它第一次出现时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依然强调英勇的气息和凯旋的曲调。(2段04分01秒)开始的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最富表现力,它增加了音符的密度和旋律的起伏,音响严峻,步伐坚定,感人至深,仿佛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变得刚毅而坚强。(2段05分17秒)接下来的第二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刚开始仿佛有些犹豫,但随后凯旋的旋律更加坚定辉煌,结尾延长的旋律线条和定音鼓的加入肯定了光明的前途。因此(2段06分46秒)开始的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渐渐化成了乐观的喜悦,低音弦乐健壮的旋律不断向上汹涌,最后和第二主题辉煌的旋律结合,表明主人公终于把一些沉思和犹疑彻底抛掉,精神的力量得到补充和肯定。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c小调,3/4拍子,复三部曲式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四乐章是不间断地连续演奏的。


  第三乐章是两种对立力量的最后斗争场所,是主人公战胜命运的最后一次搏斗。


  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由两个对比性因素组成。乐章开始的第一个主题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从神秘的深处上升又下降的一支旋律,接着是一串叹息着的和弦。这里有犹豫和顺从,又有热切的冲动。


  这种矛盾反复了两次后,猛然在(3段00分21秒)处闯入了一个暴烈的新主题,我们几乎立刻就认出,这是那命运敲门的节奏,它明显具有挑衅的意味。


  随后那畏惧和悲戚的第一主题和命运动机进行了三次轮番呈现,每一次都伴随着越来越尖锐的发展,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在乐章中段(3段01分52秒)处突然传来了一个健壮纯朴的民间舞曲,由低音提琴以略嫌笨重的舞步带了出来。这是真正晴朗的乐思,真正喜悦的音调,真正健康的情绪。它后来形成了全乐队情绪激动的互相发展,互相推动着滚滚向前。


  但这健壮的力量逐渐低落下去,舞蹈性的主题越来越轻微,越来越深沉,最后消失在短小的下行音型中。(3段03分24秒)开始的乐章第三段是第一段经过变化和压缩的反复。在这里,一切都沉入虚幻的雾幔之中,两个主题都用极轻的音量和尖刻的顿音奏出,出现了大量的休止符。它们之间的对比,流畅的进行都不见了,相互变得难以分辨。悲剧性的主题的节奏向命运的动机靠拢,而命运动机的威力也丧失殆尽。


  现在(3段04分39秒)几乎是一片寂静,但又不是真的寂静。我们可以听到弦乐器微弱的呼吸和定音鼓晦暗的跳动,四周开始积聚力量,准备向胜利的光明冲击。这段长时间的过渡是全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弦乐器持续的背景上,传来命运动机在定音鼓上的遥远而神秘的节奏,在这长时间的等待之后,从乐队的最深处升起了第一主题经过变化的简短旋律。它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探着升腾,郁郁寡欢,多次被打断却以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坚持着重新开始,力图从阴暗和痛苦的深处冲向光明。终于,它盘旋着冲破定音鼓和背景弦乐的重重阻力,带头携带着定音鼓和全体乐队聚集的巨大力量,不间断地冲向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


  (3段05分20秒),光辉灿烂的C大调和弦开始了终曲的音乐。这里的全部主题都具有进行曲和舞曲的形貌,第一主题更明显地概括了那光辉的胜利和节日的喜庆,这是对战胜命运的主人公热烈的欢呼,是冲破黑暗后的阳光灿烂。


  (3段05分58秒)开始的连接段主题同样是胜利的宣告,但比第一主题更富有歌唱性,它那庄严的旋律压抑不住低音部的狂喜。


  (3段06分26秒)开始的第二主题是一支生动欢跃的舞曲,幅度宽广,气象万千。(3段06分56秒)的结尾肯定了整个前面的光明和欢乐。


  (3段07分30秒)开始的发展部饱满有力,广泛地发展了第二主题,将它所包含的欢跃、狂喜和庄严发挥到极致。但就在这一片欢乐声中,(3段09分05秒)又出现了幽灵般的命运动机。它虽然软弱无力,但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为了胜利负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也使狂欢的音乐暂时松弛下来,以便积聚更大的力量。果然,当(3段09分38秒)再现部开始时,欢乐和胜利的主题彻底驱走了那块灰暗的阴影。


  末乐章的尾声很长。从(3段11分14秒)开始的一个号召性的新主题,实际上是从乐章的第一主题和连接段的主题衍化出来的。随着情绪的高涨,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是第一主题长久地保持在光辉灿烂的C大调中――它以硕大无朋的音响在C大调主和弦上长达几十小节的轰鸣,宣告对于命运斗争的彻底胜利。


  贝多芬通过《命运交响曲》告诉人们:面对人生命运的挑战,需要奋起地抗争去掌握自己命运,而不是畏缩地顺从命运的安排。由于贝多芬通过《命运交响曲》宣扬了人的精神力量,展示了主人公与命运搏斗并最终战而胜之的伟大过程,因此它超越了时代,成为古往今来交响曲的杰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和赞扬。


  《命运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全部交响曲中结构最严谨,各部分最均衡,内容最凝练的一部。 因此评论家说:“从未有人以这么少的材料表达过这么多的意思”。

相关阅读